【编者按】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落实“三结合五赋能”教育理念,通过引导和要求教师养德修为、身正为教的同时影响和熏染学生的道德养成。在学校统一安排下,特开展“四养工程”,构建具有最正规英国365网站特色的“一引领,二合力,三课堂,四养成,五争先”的“一二三四五”三全育人工作体系。
【阅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
【挫而不倒】从容应对挫折和逆境,勇于克服困难,积极进取。
《创业史》是中国十七年文学中农村题材的代表作,而作家柳青更是积极响应“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号召,建国后更是主动放弃在北京当干部的优渥待遇,贯彻毛主席发出的“到群众中去”的号召,举家投身于社会主义的革命探索与建设,搬到了陕西省长安县皇甫村组织领导皇甫村农业合作化,并扎根于农村进行文学创作,一晃就是十四年。
柳青对自己的定位极其的清晰,做一个深入人民群众的进行对象化实践的作家,初到皇甫村,当地的百姓都对这个来自北京的干部模样的柳青不能接受,认为其并不是一路人,但柳青后面了解到后,想尽办法使自己成为一个“农民”,那时候的关中农民普遍身着对襟黑袄,顶着一个光头,带着头巾和帽子,他也这样穿戴,以至于后来不知情的人来了都很难把这位大作家认出来。这十四年的农村生活的坚守,让柳青熟知了百姓的喜怒哀乐,更让他从心底上尊重广大的人民,热爱人民,甚至是一旦有中央出台的文件,只要是有关农村农民的政策,他就能立马想到农民究竟是高兴还不高兴,这些种种的积淀都为柳青的经典长篇小说《创业史》的创作提供了素材,深刻的刻画了我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的社会主义革命,一批批栩栩如生的陕西关中农民的人物形象,如梁生宝,梁三以及郭振山,郭世富等等,也是了解当代中国历史变革过程的重要文献。
小说通过我国西北地区一个小村落蛤蟆滩的生活演变,广阔地概括了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的社会矛盾冲突,着重表现了在这场变私有制为公有制的革命中社会的、思想的和心理的变化过程。小说一开始叙述了梁家老汉一家三代创家立业的悲惨历史。这部历史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走的历史道路的典型概括。其意在表明,在私有制的基础上,农民要真正致富,即使拼博毕生精力也是难以实现的,只有走党指引的社会主义道路,农民才会有自己的光明前途。梁生宝是新人物的代表,作品着重反映了他的成长以及逐渐在蛤蟆滩上发生影响力并掌握话语权的过程和姚士杰、郭世富等以前蛤蟆滩上的能人们逐步丧失影响力和退出权力结构的过程。
然而“创业难”通向社会主义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小说的正文围绕着梁生宝互助组的建立,完整的概括了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所遇的复杂斗争,作者把这场斗争的主要对立面体现为中农郭世富,这个农村坚持个体经济的代表人物,凭借个人优厚的经济力量,公开跟农业集体化反抗;反动富农姚世杰,这名狠毒的阶级敌人站在郭世富得背后,施展阴谋诡计破坏互助组,还有党内的自发势力郭振山,作为土地改革后的新中农,热衷于个人发家致富。暗中抵制合作化运动。他们相互之间也有矛盾,但在“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意向上,却结成同盟。正是在这场斗争中,梁生宝互助组在党的领导下,依靠教育和团结农民群众,取得了节节胜利,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作者创造这个农村新人形象,自然有其坚实的现实根基。尽管作者为了体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学理想,有意对人物作了净化的处理,略去了这个年轻农民身尙不可避免的小生产者的思想意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形象的可信性。但是,这个形象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勇于进取、坚忍不拔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以及严于律己和注重求实的作风,确实曾经有力地吸引了许多读者。尤其是作者对陕西农民所特有的精神气质、行动方式、感情状态以至语言习惯的精细把握,更有助于他使这一形象保持着感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