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落实“三结合五赋能”教育理念,通过引导和要求教师养德修为、身正为教的同时影响和熏染学生的道德养成。在学校统一安排下,特开展“四养工程”,构建具有最正规英国365网站特色的“一引领,二合力,三课堂,四养成,五争先”的“一二三四五”三全育人工作体系。
《论语》,它就像是清晨的露水,滋润着学子们,它也像一个多彩的画笔,它让中华五千多年的繁荣发展添上了绚丽的一笔。从刚开始学习《论语》的时候,它便让我的印象深刻,启发也随之增多。每一句话都很短,但是其中蕴涵的道理却很深远,仔细品之,总会从中发掘出很多适用、通用的道理,它以深入浅出的形式告诉我们怎样做人、交友和处世。常言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只有尊重自己历史和传统文化,才能继往开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保持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之上,也提出了很多精妙新颖的观点,比如赋予仁新的内涵,并在这个基础上构建出系统的儒家学说,他并不是泥古不化的老顽固,而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文化大师。
论语中有这么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看似平常的句子在我读完后,却有了新的智慧。在高中时从未看过《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但上课时老师提及其中的人生,自己明明什么都不知道却表现的像看过一样,但当老师讲述书中人物的时候,我才真正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在包括上课背书时,装着自己会背,背过了,只要嘴巴张开不被老师发现就行,但学了这句话之后,我再也不会不懂装懂了,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为自己学习。知之为知之中的“知”是知道、了解、明白的意思,那作为当代大学生对论语的了解当然不只是书本中的知识,还包括书本以外的知识,这个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充满奥秘的,其中蕴含的奥秘不是我们每一个人所能了解及其明白的,这时不知为不知的诚实谦虚以及实事求是的智慧与精神就是我们做人应该具有的,作为大学生也需要这种品质,才能在社会上立足脚跟。
温、良、恭、俭、让以得之。温是什么呢?温是温和。温和很重要,待人既不那样严肃,也不轻浮,让人家跟他一接触一见面的时候,就感受他那样温和,使得人愿意跟他亲近。良呢?良是善,心理很慈善,心理很善的话,自然就表现出来,让人家能够感受到他的良。恭是敬,恭敬,恭敬是尊敬人家。俭,俭就是不浪费。做一切事情,就是自己能够约束自己,行为言语都是自己有节制的,不会夸张叫俭。让是什么呢?让是有任何利害的关系,自己让人家,不要跟人家争夺,一切的好处让给别人。这种温、良、恭、俭、让,孔夫子由这五个字,构成他整个高尚的道德,这种道德在他内心,诚于中,实实在在的,他内心就是如此。行于外,自自然然就表现到外面来。
现代人凡事都追求一个“快”字,人人都想当老板,但我们做事之前先做人。生活中,我们要带着一颗恭敬之心,为人处事的时候要真心实意,用尊重理解的方法去帮助别人,用能力和积极的品格去影响别人,君子从不会被时代抛弃。心态不同,君子和小人所流露出来的外在气质和气度也就不同,他们的为人处世方式也不一样,人们的评价也当然就不一样了。如果你是一个领导,那良好的心态就更加重要,工作中要学会安静坦然,处变不惊,有定力、有理想,这样才能泰然自若而无骄矜之气。这样的领导多半会得到下属的尊重和认可,工作起来更有可能得心应手,事半功倍。我还很喜欢里面鲁哀公问孔子关于颜回的好学,孔子对好学的定义不是努力勤奋,而是“不迁怒、不贰过”。“不迁怒”是能够很好地控制情绪,让自己保持冷静,不让自己情绪化、不做情绪的奴隶;“不贰过”是有错误时不逃避问题,能够深刻反思、及时发现问题、解決问题、改正错误,在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让错误成为促进自己成长的资源。这两点都是需要战胜自己人性中的各种情绪与软弱,是对人性的锤炼,是比勤奋刻苦更难的挑战,是真正的“修心”。如果能够做到这两点,就是真正的“实事求是”,是真正的客观理智,做人做事的原则底色也就是正确扎实的,其余知识与方法的学习就是自然而然的吸纳、融汇了。所以能够做到管好情绪、冷静客观才是真正的好学。
《论语》中还有很多话我都很喜欢,小到个人生活,朗朗上口却切实有用,大到国家治理在求学的雄关漫道上,切忌自满,自傲,懒惰。我们应以谦虚的姿态,上穷碧落下黄泉的执着,时刻保持一颗充盛的求知心。求知若饥,虚心若愚。它教会我做学问,做人的道理,会使我终身受用,所以我深有体会。道理是朴素而永恒的,绝不会因为时间上的改变而发生本质的迁移,而我们的学习也是无穷无尽的。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吧!读了里面孔子的话之后,我才明白,眼下的困境都是暂时的,调整好心态、积极的面对才是首当其要。还有书中的颜回,他选择了精神需求,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志向,不在意物质层面的追求。对现在的疫情来说,这本书也教会了我很多,当时很多人都处在食不下咽夜不能寐的时期,疫情的恐慌、食物的短缺还有学习及工作的停止都让大家难以平静,但这本书中却告诉我们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摆脱低级欲望方能成就自己。
学而篇第十五章中孔子对子贡大加赞誉,子贡通过孔子的话语悟出自己心的道理,子贡从中明白了人是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现实中很多人常存在的一个问题:遇到事情只会根据固有思维,去判断和理解,而不能多角度深层次的看待问题,这样就会导致我们看问题的时候只会浮于表面,无法理解其深沉奥秘。因而,我们平时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多思考,更要多角度深层次的去思考,同时还要参考多方的意见,这样我们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就会超过绝大多数人,得到逐步提升,也能在思考中获得新的感悟。第十六章中:“不己知”是结果,“不知人”是原因。别人不理解自己的一片苦心,这是件悲伤的事情,但如果你因此封闭自己,不愿多去了解别人、不爱沟通,这可能会种下丧失机会的“恶因”。比如学习和进步的机会,找到合作伙伴的机会等等。再分析,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应该担心耕耘(过程)呢、还是应该担心收获(结果)呢?往往我们会过于担心收获,所以会焦虑、过于焦虑甚至抑郁,但是这样的焦虑并没有用,除非我们能把对结果的焦虑转化到对过程的追求,方才有效。所以对过程使劲吧,凡夫畏果菩萨畏因,无论是击孩子还是击自己,无论是想出名还是想发财,从过程中去找、去使劲儿。
孔子再也不是我们儿时读书时脑袋里“刻板迂腐”的形象,而是一位如此鲜活通达和蔼的智慧老人。孔子认为君子既要广泛的学习人文经典,同时要懂得以礼来约束自己,这样才不会离经叛道,不会做出越轨之举。一个人通过学习,拥有广博的知识,并且训练出精明豁达的能力,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可以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知识中蕴涵着做人做事的大学问,学习者随着见识的开阔,道德修养也会随之提升。但文化知识的多少并不能与道德修养成为直接的关联,所以后面又加上“约之以礼”,要自觉地接受礼的约束,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如同汪洋直泻的流水,只有奔流在河道中,流淌在农田里,才能真正的造福人民,否则就会成为水患。一个人的才智也是如此,只有在立法的约束之下,才能利于社会和国家。
儒家道德修养中的核心标准是“仁”,是一切美好的道德行为的总和,博大而精深,但是只要立志于道,即便是普通人也能接近“仁”的境界。作为社会一员的我们自然有义务有责任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成全别人就是在成全自己,服务人民就是在奉献社会。所以,我们不能只想着自己的利益得失,凡事要心怀爱意,懂得成全别人。可见,达到“仁”的境界并非遥不可及,生活的细微处才是入手之处。
我对: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感触颇深,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喜欢抱怨的人,总抱怨别人,自己的忧愁才会多。为什么生活中有些人总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模样,怎么都快乐不起来呢?仔细观察你可能会发现,很难快乐的人大多数有一个特征,那就是总爱抱怨。遇到什么不好的事情,不会先反思自己的向题,而是习惯性甩锅。这样的习惯会阻碍一个人进步,以后当然会忧愁不断。而君子遇事则会 “反求诸己”,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会让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变强,烦心的情况自然也会变少。
小时候总听妈妈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那时不明白妈妈口中的意思,现在想来,的确是这样,随着次数的增加,随着时间的流逝,现在的我,渐渐懂了。总而言之:它值得!
撰稿人:汉语言文学B2101班 周军如